回眸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我感慨万千

◎张继续

  残联成立已近30年了,这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瞬,可对于多数人还不了解的残疾人特困群体,要为他们排忧解困办些实事,在人力、物力、财力严重不足,又不被社会理解、同情和支持的情况下起步是何等的艰难可想而知,每前进一步都得付出十倍的努力。

  我作为一名老的残疾人工作者,见证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进程。1960年我服从组织调动从教育部门来到山西省民政厅直属的省盲人聋哑人协会工作。协会先安排我参加省盲人聋哑人教育师资培训班,我学会了盲人点字和全国聋人通用手语,成为协会的文秘干事和盲文、手语翻译,还兼着省盲人按摩训练班的语文、政治课程的教学工作。当时我年轻还没有成家,来到这个陌生的领域感到有些好奇和不适。随着岁月的流逝,在和残疾人的朝夕相处中,我逐步了解了残疾人的心理需求和不少有残疾人家庭的困难处境。我作为一名由党培养成长起来的年轻党员干部,立志要塌下心来为他们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很快我就融人他们当中,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很多残疾朋友常给我写信(不少是盲文信)和我倾心交流,有的来省里办事或上访,见不到我不走,非要和我聊上一会儿才高兴而去。能得到他们的信任,让我感到元比欣慰。我工作了41年,有36年是在为残疾人服务的岗位上度过的,我感到无怨无悔,一生能为残疾人办些好事、实事也是值得的。回想起来我还真为他们办了一些值得回忆的事情。如在民政厅我亲手创办了全国唯一的盲人中级卫生学校;我们经过努力,在全省创办了1000多个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等等;到省残联后,也一如既往地尽职尽责抓残疾人工作。

  1997年退休以后,我仍然关注着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每逢看到报纸上有关残疾人事业的报道我都仔细地看、反复地看,并剪下来保存。残联成立赶上了好时候,国家在突飞猛进,残疾人事业也水涨船高、不断发展,广大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在医疗、求学、康复、就业及文化体育事业等方面都有长足进步,有些项目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残联从酝酿到成立再到发展壮大,我是见证者之一。1986年民政部崔乃夫部长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邓朴方同志、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主席林泰同志一道利用全国业务会议的机会分别在北京和武汉开过两次座谈会讨论成立残联的有关事宜,主题是残疾人组织的名称、性质、职责范围、工作手册,等等:讨论非常热烈,最后确定在两会(盲人聋哑人协会和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基础上组建残疾人联合会,性质为事业团体,归口由政府领导,承担推动相关的残疾人事业。记得朴方同志说,多年来民政部门为残疾人事业办了不少实事,但残疾人的事业涉及方方面面,社会上有的它都有,一个部门是管不过来的,也没法去协调有关部门。有的同志建议成立个残疾人工作局,也一样行不通,只有组建一个能背靠政府、面向社会来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机构才行得通:经过多方面考察论证,组建残疾人联合会比较合适,由政府牵头,残联去落实。这就需要在各级政府成立一个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把涉及的教育、就业、康复、经费、人力、宣传、税务等四十多个部门都组织到协调委员会中来,政府分管领导任协调委员会主任,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残联,办公室主任就相当是残联的理事长了。残联把国家有关残疾人事业的“八五计划”、抽样调查、文体、宣传等重大事项交由协调委员会议定通过,形成政府文件下发贯彻落实。与会同志思路大开,对组建残联的指导思想和要达到的目标都达成共识。

  当时,我是省民政厅城福处处长兼盲人聋哑人协会秘书长,是民政归口管理残疾人工作的职能处室,所以我就成为山西省残联筹备领导小组成员,对全国筹备会议的情况和主要精神都向民政厅领导做了认真汇报,并书面报告省政府。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残疾人已经不仅仅满足那点救济了,他们要求学习文化、就业自立、融入社会,可一些部门在招生、招工等方面都把残疾人拒之门外,歧视残疾人的现象较为严重。广大残疾人迫切要求和健全人一道走进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物文化成果。

  各级残联就是在这样严峻的背景下筹备成立的。成立之初就注定了它有无限的生命力。广大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乃至残疾人家庭,无不欢呼雀跃,庆幸终于有了代表残疾人权益的合法组织。

  中国残联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8年3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我作为一名正式代表光荣地出席了这次大会。开幕式上除小平同志外,中央常委全部坐在主席台上,会后常委们还去中南海和代表们合影留念。各大新闻媒体都做了充分的报道。残疾人事业就像一股强劲的东风在中国大地上吹起。当时中残联出刊了一本杂志就叫《三月风》,在全国和海外发行。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残疾人事业要有大的发展,要把残疾人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这才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人民共同走向富裕的宗旨。

  按照中残联的统一部署,各省市残联也都在年内组建起来了。

  山西省残联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88年12月23日在太原举行,省四大班子领导全部到会祝贺,十分隆重。在这次大会上我被选为主席团委员兼副理事长。

  残联成立后工作千头万绪,但首要的还是各级残联的组建工作,残联下面没有腿就寸步难行。按进度要求地市在1989年上半年组建完毕,县级在1989年年底前组建完毕。

  残联是一个新的工作领域,一切还是一张白纸。朴方同志指出,各级残联都要抓住这个大好机会扎扎实实地去抓“上项目,打基础”的工作。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省里批给我们上了一个规模为4000平方米的省康复中心的基本建设项目。

  中残联成立之初,就把残疾人的“三项康复工作”列入了国家“八五”计划,这是一项让残疾人在短期内就能得到实惠的民生工程。这项工作在理事会里由我分管,我投人大部分精力和康复处的同志们一道推进这项工作。国家给我省下达的康复任务是白内障复明手术15320例,儿麻矫形手术3453例,收到聋幼儿1046名;后又增加了两项,即为低视力患者配助视器1000名,为缺碘地区的人群补服碘油丸74万人。在我们这样一个财力比较困难的内陆贫困省份,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是何等困难?由于我们紧抓不放,措施得力到位,各项任务都超额完成:白内障完成任务数的195.3%;儿麻手术完成任务数的146%;收到聋幼儿完成任务数的151.1%。其他项目也都超额许多。三项康复工作在全国排名第四,不少兄弟省市来我省参观取经。

  为了完成任务,我们打破常规寻找和创造条件。比如,通过各方面的协调引进解放军驻长春和天津的医疗队、香港慈善基金会组派的“关怀行动”医疗队为山西贫困人口中的儿麻患者做矫形手术,争取到省财政扶持的康复扶贫经费补助患者。这些医疗队都是免费来为残疾人服务的,我省的各大医疗队也都派出技术精湛的专家多次下去巡回手术。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和上海市残联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在北京开康复工作会时上海市汇报他们的病源不足,没法完成任务,我们主动提出和他们合作,为他们组织病源。我们省贫困山区儿麻患者很多急等康复,苦于技术力量和财力有限一时难于满足。上海市表示只要我们负责组织好病人和定点医院,他们就可以派最好的医疗队去免费为山西患者手术,但手术人数的80%必须由上海的医疗队带回来顶任务。为了使残疾人尽早得到实惠,我们打破地域观念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合作,完成手术400余例。在全国三项康复工作总结表彰会上,全国康复办主任韩风同志充分肯定了我们两省市的做法,认为很有创造性和前瞻性,各地应该学习借鉴。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残疾人事业也水涨船高,蒸蒸日上。国家把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疾同胞的生活改善、残疾入自强自立、融人社会的光辉业绩浓墨重彩地书写进人权白皮书中,有力地回应了国际人权组织对我国的说三道四。2013年省残联组织退下来的老同志到基层看了看,发现各级残联比一、二届时有了很大变化。有些县残联的办公室比同级的部门要好很多。太原市的残疾人职教中心十八层高的大楼,就屹立在我居住的楼房附近,每天出来买菜、遛跶,我总要停住脚步多看几眼。我对残疾人事业的长足进步由衷地感到高兴。当然,残疾人事业发展还很不平衡,城市好于农村,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相信,残疾人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泱泱的社会主义大国里,会和健全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广大的残疾朋友和各级残联的同志都要奋发有为,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关信息